前兩天,在青少年團契分享「點睇」社會時事。題目浩瀚,難以整理,回家就有一衝動寫下太多未完的話;但一覺睡醒,什麼也忘了,唯有趁感動消散之時,迫自己寫下一些飄過的思緒:
1. 點睇之前,我想問點解囉。
點解關心?好像無人質疑,但卻要撫心自問,當中關心的緣由。許多信徒因為「政教分離」、「順服掌權者」、「信徒要關心天國福音之事」,而不問世事,這意識未經消化便滲進血脈;即或不同意此說,許多福音派教會多不談政治,講道不涉社會議題,團契不討論時事,只談工作、家庭與個人,說我們與世隔絕也不為過。即或教會開放討論政治議題,我們也怕煩,也怕起爭端。關心社會,於香港福音派基督徒而言,絕不是順理成章的。
點解關心?這是我們要回答的問題。這涉及你的人觀、你的群體觀、你的天國觀。也許,有兩點我們要認清。1. 從來,信仰的單位,不是個人,神不只是你個人救主,祂是以色列民的主,也是教會的主,神視我們整體為祂的身體。這種人觀,不容誰獨善其身,因為一個肢體受苦,全身也受罪;2. 從來,天國不是死後的天堂,是在地的,藉着信仰群體在地彰顯。時事,不是新聞報道的大標題,它是我們在地的生活處境;福音的見證,不是三福四律,是 being a sign pointing to His Kingdom。
若要見證主,我們怎能與日常生活脫離?--在缺乏愛之處,彼此相愛,就叫人認清我們是主的門徒;在困乏者中,你給身邊最小的弟兄一杯涼水,就是服事主;你為義受逼迫,天國就是你們的……
2. 知道要關心,但我真的冇興趣,怎辦?
關心時事,並不是關心一個議題或一樁新聞,而是關心當中涉及的受苦者、其中制度可能存在的不公。從生命開始,愛你的鄰舍,找着連繫,你自然有動力繼續認識和思考,從他者的角度出發。這樣,關心才真正開始。
假如,你只對自己,或身邊一兩個人有興趣,你的問題,不是對時事冷漠,是對身邊人與事漠不關心。
假如,你真的有興趣多了解,但不知從何入手,建議你看Breakazine!每一期我們就努力帶人進入一個議題、一個生命思考、一種價值判斷,做成人呀。(賣廣告mode)
3. 成日比人問「你點睇XXX事件呢?」,究竟我可以點睇呢?
點睇不能立即簡化為贊成與反對、撐與唔撐。這種立場先行、甚至是意識形態主導、或者感受喜好大於一切的反應,很容易淪為民粹。我們不是常聽見:「你是反共派就要死」、「搞亂香港就有問題」、「犯法就破壞香港法治精神」、「警察都是公安」……
點睇之前,是睇清事實,聆聽意見,盡力找出真像。要睇清事實,不能忽略的是其處身的context。你不喜歡露宿者阻街,在判斷之先,請先進入現場,了解他們的處境;別人問你是否贊成龍尾建沙灘,不曾到龍尾,其實難以回應。今時今日,誰仍能靠傳媒去作是非判斷?另一方面,所謂的context,也包括社會大環境,林慧思幾句粗口罵警,引起的軒然大波,不能忽略的是,這跟反國家運動後「愛字派」及各種親政府組織出現有關。
至於,怎樣思辯,這些思考方法,坊間有教的。近來,許多親政府組織出現,他們用上社運人士的語言及方法,給予另一角度,只是思辯不足,言行不一,東施效顰。看看「幫港出聲」的人怎討論佔中,再看三子如何分析分享。你太容易明白什麼是論據不足,誰是得個「講」字。點睇,是必然包括點行的。
然,所謂真像,不是指事實的全部,所謂全然客觀的事實,難以存在。點睇,必然涉及角度的選取;簡單來說,就是你從什麼角度去看事情,what is your question? or how you define it? 作為信徒,我會從信仰給我的角度去作選取。
什麼是信仰角度?或者我們可以問問,什麼是主流社會的角度?什麼是資本主義社會看人的角度?談信仰角度之先,我們要知道,社會給我們太多看人看事的角度--成效主義、工具理性等。這些潛藏的角度,總會在我們置身異邦文化,處身另一國度時才能發現。信仰角度,於我,就是天國的文化(跟教會文化不同的)。當中,最基本的是看見事物表像後的信仰價值。這要先破除固有的迷思,放下自己的偏執。反國教事件,我會視為反「謊言社會」,要指控成人社會的虛謊、民粹、犬儒;林慧思事件,我會視為「以言入罪」的政治打壓、白色恐怖,衝着普通市民而來,是對弱者的壓迫。佔中事件,我視為信仰價值的展現--展現天國子民的素質,商討日的演練,是另類方法,展現民主協商的可能。「精神病者」,你可以視他們為社會問題,但你也可以欣賞其獨特性,是這個正常社會的一個提醒。
對基督徒而言,「點睇」的更高層次,是「信仰判辨」(to discern)。Discernment不只是辨識,更是生命的投入,用梁總(編:前總編輯梁柏堅)的說法,就是生命的揀選。信仰,不容我們只作旁觀去指指點點,總要我們背起十架,走我們揀選的生命。
「點睇」於我,是要掌握社會脈絡、文化處境,好能同行;整理好自己的神學,作出辨識;最後找出信仰給予的創意,身體力行去尋找盼望。
4. 咁,香港面對什麼要關注的社會議題?
這個,要另文討論,你們有興,我才寫。
5. 咁,耶穌又點睇時事呢?
WWJD,很富啟發性,但若我們對耶穌不認識,只以耶穌做過什麼、不做什麼,成為我們的指標,WWJD也只是信仰八股。思考「假如耶穌在」的意義,最重要的,是提醒,1.祂仍活着,仍介入我們日常生活中;2.祂的國度,就在人間,祂與受苦者同行,只是我們對祂國度的真理,掌握多少?
我們常不自覺,把信仰等同宗教,把它劃成一個科目去自限,以為耶穌只關心關係,只看重罪與得救,只睇福音是否傳開。是,祂誠然關心關係,但這不代表祂不批判制度的不公、社會的成效主義、非人化的問題;是,祂看到人心的罪,但這不代表祂只關心道德範疇之事,什麼同性戀呀、婚外情、婚前性行為、孝順父母……所謂罪,是由人心到制度至結構及生活運作,都存在。什麼是福音?什麼是救贖,我們豈不要重新去思考?
馮煒文在《假如耶穌》問耶穌會否支持佔中,他主觀地認為神會與佔中三子同在,他引述了登山寶訓,深信這是祂國度的彰顯。
6. 噢,我只是一個基督徒,我可以點埋呢?
這是關乎你的discernment,這也是關乎整個群體的呼召。神既叫你在教會、在家庭、在職場作見證,怎會不在公共事務中去見證主?留意,聖經未曾說過,我們要改變世界,但祂要我們傳福音,見證祂,being a sign to his Kingdom。
也許,我們見證的方法,未必一定要像社運人士去衝擊,但也許我們也要如此,或是有更多我們未曾想像的方法去表達,誰曉得神的旨意?甘地用的是非暴力抗爭;柏林圍牆倒下之前,有一間教會的Monday Service產生了具大的影響;潘霍華時代,當教會向政府歸邊,他成了地下神學院的院長;今天,我們可作什麼回應這時代?這是我們要繼續尋求的。
很喜歡馮煒文的一條問題:假如神答允了我們的禱告,香港有一半人成了基督徒,這個社會有何變化?他估計,變化不大,因為信徒多為中產,舉凡中產者都不愛轉變,獨愛維持現狀……假如信仰的力量,只讓我們維持現狀不變,我們究竟信什麼?